今日下午去聽了銀華基金的投資報告會,名為2007讓您的財富跑起來,頗有感觸?;貋砩暇W(wǎng)看到曼曼發(fā)來的這篇文章,覺得:生活也好、生命也好,投資也好,都是一連串長期而持續(xù)的累積,考驗的是我們的心態(tài)和習慣。發(fā)給大家共享。
浦瑞斑竹于2007年1月21日
生命是一連串長期而持續(xù)的累積
作者:彭明輝 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教授
許多同學應(yīng)該都還記得聯(lián)考前夕的焦慮: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幾個志愿,甚至于一生的命運從此改觀!到了大四,這種焦慮可能更強烈而復雜:到底要先當兵,就業(yè),還是先考研究所?
我就經(jīng)常碰到學生充滿焦慮的問我這些問題。可是,這些焦慮實在是莫須有的!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(xù)的累積過程,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,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。屬于我們該得的,遲早會得到;屬于我們不該得的,即使僥幸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。如果我們看清這個事實,許多所謂“人生的重大抉擇”就可以淡然處之,根本無需焦慮。而所謂“人生的困境”,也往往當下就變得無足掛齒。
以聯(lián)考為例:一向不被看好好的甲不小心猜對十分,而進了建國中學;一向穩(wěn)上建國的乙不小心丟了二十分,而到附中。發(fā)榜日一家人志得意滿,另一家人愁云慘霧,好像甲,乙兩人命運從此篤定??墒牵?lián)考真的意謂著什么?建國中學最后錄取的那一百人,真的有把握一定比附中前一百名前景好嗎?僥幸考上的人畢竟只是僥幸考上,一時失閃的人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前功盡棄。一個人在聯(lián)考前所累積的實力,絕不會因為發(fā)榜時的排名而有所增減。因為,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(xù)累積的過程!所以,三年后乙順利的考上臺大,而甲卻跑到成大去。這時回首高中聯(lián)考發(fā)榜的時刻,甲有什么好得意?而乙又有什么好傷心?同樣的,今天念清大動機的人當年聯(lián)考分數(shù)都比今天念成大機械的高,可是誰有把握考研究所時一定比成大機械的人考的好?仔細比較甲與乙的際遇,再重新想想這句話:“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(xù)的累積過程,不會因為一時的際遇而終止增或減聯(lián)考排名只是個表像,有何可喜,可憂,可懼?
我常和大學部同學談生涯規(guī)劃,問他們?nèi)畾q以后希望再社會上扮演什么樣的角色??墒?,到現(xiàn)在沒有人真的能回答我這個問題,他們能想到的只有下一步到底是當兵還是考研究所。聯(lián)考制度已經(jīng)把我們對生命的延續(xù)感徹底瓦解掉,剩下的只有片段的“際遇”,更可悲的甚至只活在發(fā)榜的那個(光榮或悲哀的)時刻!
但是,容許我不厭其煩的再重復一次:生命的真相是一種長期而持續(xù)的累積過程(這是偶發(fā)的際遇無法剝奪的),而不是一時順逆的際遇。如果我們能看清處這個事實,生命的過程就真是“功不唐捐”,沒什么好貪求,也沒什么好焦慮的了!剩下來,我們所需要做的無非只是想清楚自己要從人生獲得什么,然后安安穩(wěn)穩(wěn),誠誠懇懇的去累積就是了。
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。從一進大學就決定不再念研究所,所以,大學四年的時間多半再念人文科學的東西。畢業(yè)后工作了幾年,才決定要念研究所。
碩士畢業(yè)后,立下決心:從此不再為文憑而念書。誰知道,世事難料,當了五年講師后,我又被時勢所迫,整裝出國念博士。出國時,一位大學同學笑我: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國了,你現(xiàn)在才要出去?
兩年后我從劍橋回來,覺得人生際遇無常,莫此為甚:一個從大一就決定再也不鉆營學位的人,竟然連碩士和博士都拿到了!屬于我們該得的,哪樣曾經(jīng)少過?而人生中該得與不該得的究竟有多少,我們又何曾知曉?從此我對際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。
當講師期間,有些態(tài)度較極端的學生會當面表現(xiàn)出他們的不屑;從劍橋回來時,卻被學生當做不得了的事看待。這種表面上的大起大落,其實都是好事者之言,完全看不到事實的真相。
從表面上看來,兩年就拿到劍橋博士,這好像很了不起。但是,在這“兩年”之前我已經(jīng)花整整一年,將研究主題有關(guān)的論文全部看完,并找出研究方向;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時間做控制方面的研究,并且在國際著名的學術(shù)期刊中發(fā)表論文。
而從碩士畢業(yè)到拿博士,期間七年的時間我從不停止過研究與自修。所以,這個博士其實是累積了七年的成果,(或者,只算我花在控制學門的時間,也至少有五年),根本也沒什么好驚訝的。
常人不從長期而持續(xù)的累積過程來看待生命因積蓄而有的成果,老愛在表面上以斷裂而孤立的事件夸大議論,因此每每在平淡無奇的事件上強做悲喜。
可是對我來講,每當講師期間被學生瞧不起,以及劍橋剛回來時被同學夸大本事,都只是表像。事實是: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點點滴滴的累積。拿碩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時刻里這些成果累積的外在展示而已,人生命中真實的累積從不曾因這些事件而終止或加添。
常有學生滿懷憂慮的問我:“老師,我很想先當完兵,工作一兩年再考研究所。這樣好嗎?”“很好,這樣子有機會先用實務(wù)來印證學理,你念研究所時會比別人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?!薄翱墒?,我怕當完兵又工作后,會失去斗志,因此考不上研究所?!薄澳悄憔拖瓤佳芯克昧??!薄翱墒牵偃缥蚁饶钛芯克?,我怕自己又會像念大學時一樣茫然,因此念的不甘不愿的。”“那你還是先去工作好了!”“可是……
……我完全會可以體會到他們的焦慮,可是卻無法壓抑住對于這種話的感慨。其實,說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兩年研究所加兩年工作,以便加深知識的深廣度和獲取實務(wù)經(jīng)驗。先工作或先升學,表面上大相徑庭,其實骨子里的差別根本可以忽略。
在“朝三暮四”這個成語故事里,主人原本喂養(yǎng)猴子的橡實是“早上四顆下午三顆”,后來改為“朝三暮四”,猴子就不高興而堅持改回到“朝四暮三”。
其實,先工作或先升學,期間差異就有如“朝三暮四”與“朝四暮三”,原不值得計較。但是,我們經(jīng)??床坏竭@種生命過程中長遠而持續(xù)的累積,老愛將一時際遇中的小差別夸大到攸關(guān)生死的地步。
最諷刺的是:當我們面對兩個可能的方案,而焦慮的不知何所抉擇時,通常表示這兩個方案或者一樣好,或者一樣壞,因而實際上選擇哪個都一樣,唯一的差別只是先后之序而已。而且,愈是讓我們焦慮得厲害的,其實差別越小,愈不值得焦慮。反而真正有明顯的好壞差別時,我們輕易的就知道該怎么做了。
可是我們卻經(jīng)常看不到長遠的將來,短視的盯著兩案短期內(nèi)的得失:想選甲案,就舍不得乙案的好處;想選乙案,又舍不得甲案的好處。如果看得夠遠,人生常則八,九十,短則五,六十年,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么關(guān)系?甚至當完兵又工作后,再花一整年準備研究所,又有什么了不起?
當然,有些人還是會憂慮說:“我當完兵又工作后,會不會因為家累或記憶力衰退而比較難考上研究所?”我只能這樣回答:一個人考不上研究所,只有兩個可能:或者他不夠聰明,或者他的確夠聰明。
不夠聰明而考不上,那也沒什么好抱怨的。假如你夠聰明,還考不上研究所,那只能說你的決心不夠強。假如你是決心不夠強,就表示你生命中還有其它的可能性,其重要程度并不下于碩士學位,而你舍不得丟下他。既然如此,考不上研究所也無須感到遺憾。不是嗎?“人生的路這么多,為什么要老斤斤計較著一個可能性?
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,一生背運:高中考兩次,高一念兩次,大學又考兩次,甚至連機車駕照都考兩次。畢業(yè)后,他告訴自己:我沒有人脈,也沒有學歷,只能靠加倍的誠懇和努力?,F(xiàn)在,他自己擁有一家公司,年收入數(shù)千萬。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不順利,而在事業(yè)上順利,這是常見的事。有才華的人,不會因為被名校拒絕而連帶失去他的才華,只不過要另外找適合他表現(xiàn)的場所而已。反過來,一個人在升學過程中太順利,也難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創(chuàng)業(yè),而只能乖乖領(lǐng)薪水過活。
福禍如何,誰能全面知曉?我們又有什么好得意?又有什么好憂慮?人生的得與失,有時候怎么也說不清楚,有時候卻再簡單不過了:我們得到平日累積的成果,而失去我們不曾努力累積的!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別人比成就,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。
功不唐捐,最后該得到的不會少你一分,不該得到的也不會多你一分。
好像是前年的時候,我在往藝術(shù)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中同學。他再南加大當電機系的副教授,被清華電機聘回來給短期課程。從高中時代他就很用功,以第一志愿上臺大電機后,四年都拿書卷獎,相信他在專業(yè)上的研究也已卓然有成?;叵敫咧腥雽W時,我們兩個人的智力測驗成績分居全學年第一,第二名??墒菑母咭晃揖筒辉艞壸约合矚g的文學,音樂,書法,藝術(shù)和哲學,而他卻始終不曾分心,因此兩個人在學術(shù)上的差距只會愈來愈遠。反過來說,這十幾二十年我在人文領(lǐng)域所獲得的滿足,恐怕已遠非他所能理解的了。
我太太問過我,如果我肯全心專注于一個研究領(lǐng)域,是不是至少會趕上這位同學的成就?我不這樣想,兩個不同性情的人,注定要走兩條不同的路。不該得的東西,我們注定是得不到的,隨隨便便拿兩個人來比,只看到他所得到的,卻看不到他所失去的,這有什么意義?
從高中時代開始,我就不曾仔細計算外在的得失,只安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:我不喜歡鬼混,愿意花精神把自己分內(nèi)的事做好;我不能放棄對人文精神的關(guān)懷,會持續(xù)一生去探討。事實單單純純的只是: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時生命中真實的累積,而不在乎別人能不能看到我的成果。
有人問我,既然遲早要念博士,當年念完碩士?早出國,今天是不是可以更早升教授?我從不這樣想。老是斤斤計較著幾年拿博士,幾年升等,這實在很無聊,完全未脫離學生時代“應(yīng)屆考取”的稚氣心態(tài)!人生長的很,值得發(fā)展的東西又多,何必在乎那三,五年?
反過來說,有些學生覺得我“多才多藝”,生活“多采多姿”,好像很值得羨慕??墒?,為了兼顧理工和人文的研究,我平時要比別人多花一倍心力,
這卻又是大部分學生看不到,也不想學的。
有次清華電臺訪問我:“老師你如何面對你人生中的困境?”我當場愣在那里,怎么樣都想不出我這一生什么時候有過困境!后來仔細回想,才發(fā)現(xiàn):我不是沒有過困境,而是被常人當作“困境”的境遇,我都當作一時的際遇,不曾在意過而已。
剛服完兵役時,長子已出生卻還找不到工作。我曾焦慮過,卻又覺得遲早會有工作,報酬也不至于低的離譜,就不曾太放在心上。念碩士期間,家計全靠太太的薪水,省吃儉用,但對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。一來,精神上我過的很充實,二來我知道這一切是為了讓自己有機會轉(zhuǎn)行去教書(做自己想做的事)。三十一歲才要出國,而同學正要回系上任教,我很緊張(不知道劍橋要求的有多嚴),卻不曾喪氣。因為,我知道自己過去一直很努力,也有很滿意的心得和成果,只不過別人看不到而已。
我沒有過困境,因為我從不在乎外在的得失,也不武斷的和別人比高下,而只在乎自己內(nèi)在真實的累積。我沒有過困境,因為我確實了解到: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(xù)的累積過程,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有劇烈的起伏。
同時我也相信:屬于我們該得的,遲早會得到;屬于我們不該得的,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增加。
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,那么人生于你也會是寬廣而長遠,沒有什么了不得的“困境”,也沒有什么好焦慮的了。
|